您的位置: 首页 医者手记 详情

【医者手记】生死时速!多学科携手力保母儿平安,为早产宝宝筑起生命防线

发布时间:2025-09-01 10:53本文出处:

  

       当早产危机突然降临,当母婴安全悬于一线,不是一个科室的孤军奋战,而是产科、儿科、麻醉科的并肩冲锋——这两段发生在产房里的“生死时速”,蕴含守护新生最动人的力量。

案例一:33+周孕妈遇“脐带炸弹”,多科联动抢出黄金时间

    “医生!我感觉宝宝不动了……”孕33+周的王女士(化名)被紧急送进产房时,语气里满是惊恐慌乱。这份慌乱的背后,是更复杂的风险:她已是孕8产4,此前经历过4次剖宫产,子宫瘢痕、胎盘位置特殊等因素本就让孕期充满挑战,而此刻胎心监测提示——胎儿宫内窘迫,宝宝在肚子里正面临缺氧危机!

       产科团队第一时间到场,杨慧、王静两位主任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判断:“情况危急,必须立刻终止妊娠,否则宝宝会有生命危险!”但紧急剖宫产谈何容易?4次剖宫产史让产妇的麻醉和手术难度陡增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;而早产儿出生后的呼吸、体温、喂养等问题,也需要专业团队提前衔接。主管医生白梦立刻联系麻醉科、新生儿科,启动紧急剖宫产预案。随着指令下达,一场跨科室的“生命接力”迅速展开。

       接到手术通知,麻醉科以最快速度配合协调将产妇送入手术室,仔细评估产妇的凝血功能,生命体征,制定了“精准化麻醉方案”,既要确保手术中产妇无痛、生命体征稳定,又要避免对脆弱的早产儿产生影响,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麻醉准备。

       在马建丽主任带领下,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备好保温箱、带着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迅速到达手术室门口,提前调试好温湿度,备好早产儿专用的复苏药物,为即将降生的宝宝“搭好了安全屋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0901105411.jpg

       手术团队争分夺秒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手术节奏。当手术刀划开子宫的瞬间,大家都屏住了呼吸——随着一声微弱却有力的啼哭,体重2100g的男宝顺利娩出!而术中的一个发现让所有人捏了把汗:宝宝的脐带竟然打了一个“真结”!正是这个隐藏的“定时炸弹”,导致胎儿宫内缺氧,若再晚一步,后果不堪设想。 

       男宝出生后,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立刻上前,清理呼吸道、评估生命体征、包裹保暖,动作娴熟又轻柔,随后将宝宝平稳转入新生儿科NICU(新生儿重症监护室)。如今,宝宝的呼吸、喂养情况逐渐稳定,这场多学科的“生死时速”,为早产儿抢回了新生!

       案例二:多重高危叠加,多科会诊为“胎儿生长受限”宝宝铺就生路

       如果说王女士的情况是“突发危机”,那么孕36+周的马女士(化名)则是“步步惊心”。从孕期检查开始,她就面临着多重挑战:胎膜早破(羊水提前破裂,易引发感染)、球拍状胎盘(胎盘形状异常,可能影响胎儿供血)、单脐动脉(正常胎儿有两条脐动脉,她的宝宝只有一条,营养输送能力减弱),更棘手的是,胎儿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受限,比同龄胎儿整整小了3周,就像一颗还没长熟的“小果子”。

640 (9).jpg

       就在马女士住院观察期间,胎心监测突然出现异常——胎儿宫内窘迫!这意味着本就脆弱的宝宝,在肚子里已经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,随时可能出现窒息风险。产科团队立刻联动麻醉科、新生儿科展开多学科会诊:麻醉科提前评估产妇情况,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;新生儿科细化抢救流程,备好早产儿专用设备。急诊剖宫产手术顺利进行,体重1930g的女宝平安降生,随即转入新生儿科接受精细化照护。

       多学科守护是母婴安全的“定心丸”

       这两个案例,只是无数次产房守护的缩影。在早产儿危情面前,没有“旁观者”,只有共同“参与者”——产科是“前线指挥官”,精准判断危情、制定手术方案;麻醉科是“安全保障员”,为手术保驾护航,守护母婴生命体征;新生儿科是“新生儿保卫者”,为早产儿撑起“生命保护伞”,帮他们闯过出生后的每一道关口。

       未来,我们还会继续打磨多学科协作模式,用更精准的判断、更高效的配合、更温暖的守护,迎接每一个小生命的到来。因为我们知道,每一声新生的啼哭,都是对“生命至上”最好的回应;每一次母婴平安,都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最珍贵的勋章。